從路口肅立的建設者雕像,到大院附近的三根柱子,再到夜幕降臨的柏苑新村……閑暇時光,一群群年輕人拿著手機和道具包,穿梭于花園社區(qū)、大街小巷,挖掘隱秘角落里的蛛絲馬跡。隨著捉迷藏任務順利完成,這座城市沉睡的文化記憶也在一場沉浸式漫游中被重構、喚醒。
這是中山“HEA聚玩”團隊所打造的第一個作品《GREY城市捉迷藏》,一條融入老城活化元素的城市街景解謎游戲線路。親身體驗過后,近日,記者探訪了其工作室——這個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有著更大的眼界和決心,其醞釀已久的“玩城計劃”品牌概念項目,以在地文化為基礎,用游戲化方式重構城鄉(xiāng)空間體驗,正通過社交媒體獲得更多人關注,成為“Z世代”探索城鄉(xiāng)文旅新解法的鮮活實踐。
把在地文化“玩”起來
“經常會遇到周末或者外地朋友來中山沒新穎的東西玩,還發(fā)現其實生活中很多建筑和環(huán)境在悄然改變,在我們還沒來得及了解它的文化故事時,新的面貌逐漸不同,當我們想了其故事時已發(fā)現無人解說、無法重現。”這是“HEA聚玩”團隊創(chuàng)業(yè)的初衷,負責人蘇綺珊告訴記者,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山人與熱愛這座城市的“新中山人”,他們發(fā)現,中山豐富的僑鄉(xiāng)文化、舊城改造成果等在地資源,缺乏讓年輕群體易于接受的傳播方式。

“是因為興趣愛好,也是因為想發(fā)揮所長為中山做多點事?!比ツ?月,5名來自不同行業(yè)、卻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正式啟動“玩城計劃”。沒有專業(yè)背景加持,基本全靠“為愛發(fā)電”,他們希望用年輕人喜歡的游戲形式,讓大家在“玩”中走進城鄉(xiāng)角落,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這是一場游戲,但不止于游戲,我們真正想傳遞的是中山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溫度。”蘇綺珊說。

近年來,國內不少城市紛紛開始嘗試創(chuàng)新各類“城市探索游戲”,將故事舞臺直接搬進了城市之中,如上海的《魔都迷蹤》、貴陽的《夜郎回響》等。這種模式不僅滿足年輕人對“偵探式旅行”的想象,更通過謎題設計將城市建筑、歷史典故轉化為可觸摸的文化密碼,成為都市文旅創(chuàng)新的重要樣本。
作為中山首批深耕游戲化文旅線路的團隊,“HEA聚玩”的創(chuàng)業(yè)青年們借鑒一線城市經驗,融入本土創(chuàng)意,在線上線下形成了稀缺獨特的吸引力。通過聯動沿途商家、社區(qū)及商場資源,“玩城計劃”豐富了中山文旅體驗的內容與層次,也為地方經濟發(fā)展注入了年輕動能。
初創(chuàng)一年多以來,團隊基于本土在地文化打造的固定線路與限定活動,已累計吸引近4萬人次參與,其中專程前來打卡的外地游客占比高達六成,部分線路港澳游客超八成。這種新穎的文旅形式覆蓋全年齡段受眾,無論是五六歲的孩童,還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都能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中山文化的獨特魅力。

游戲,但不止于游戲
每條線路的誕生,往往要經歷一個月以上的打磨。從擬題、實地采景,到挖掘文化故事、編寫劇本、設計小程序,再到內測調整,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實地場景改造變遷,讓同一條線路面臨多次修改、縫縫補補;與商家洽談合作,因模式過于新穎遭遇質疑、不解;不想做完全虛擬的“空殼”線路,卻發(fā)現無從獲得更精準的文化了解……創(chuàng)業(yè)路上磕磕碰碰,團隊年輕人們“一BUG一補丁”的熱情卻未曾冷卻。

“我們會發(fā)現,如果我們的線路只當做游戲的話,其實它是沒有內涵、沒有持久生命力的東西?!碧K綺珊說,從參考本地人的口述故事設計彩蛋、查閱書籍文獻確保內容嚴謹,到與歷史研究群的愛好者交流取經,為使線路有血有肉,團隊在融入城市記憶、在地文化上可謂下了苦功。
“玩城計劃”現有的固定線路中,《南洋情書》以孫中山先生海外籌款的真實故事為藍本,串聯起中山僑房建筑與僑鄉(xiāng)南洋文化的脈絡;《漫長的電波》聚焦中山中國收音機博物館,讓歷史文化的小眾“角落”煥發(fā)新生;《GREY城市捉迷藏》則圍繞東區(qū)街道柏苑、松苑、花苑社區(qū)“一條線”,結合城市舊改與中山夜景燈光,成為適合夜間體驗的探索線路。

體驗游戲過程。 記者 羅楊鴻 攝
游戲玩法簡潔易懂:玩家以線上小程序和線下道具包為依托,借助AR(增強現實)技術,接收文圖、視頻、音頻引導,前往線下實景完成劇情或任務,道具與實景的深度結合,還能通過AR技術重現實景老照片、解讀地標歷史文化,每一次探索都讓玩家充滿未知與期待。記者親身體驗后發(fā)現,游戲解謎過程緊湊,城市景觀極具“中山味道”,謎題設置和解謎思路多元,難度循序漸進,用趣味性串聯起了文旅點位,能賦予游覽以儀式感和成就感。
“我們想讓大家知道,在某些平日里大家可能不會注意到的地方,中山也可以很好玩、很有滋味?!?/strong>蘇綺珊說。以《GREY城市捉迷藏》為例,玩家能在這條解謎線路上,挖掘到匆忙日常中從未留意過的城市小確幸:親眼見證活化改造后的社區(qū)游樂園、“網紅街”,感受周邊業(yè)態(tài)、市政設施、綠化美化的嶄新面貌,邊吃邊玩,打卡出片,在“city walk”中串聯城市舊時光與新生機,在“city game”中讀懂一座城的獨特氣質。
變身城鄉(xiāng)文旅“引流密碼”
“我們很少界定規(guī)則,而是希望每個體驗游戲的人,都能有不一樣的感受。得到玩家的熱烈反饋,我們會覺得很非常感動。”蘇綺珊說,在“玩城計劃”的相關貼文和線上社群里,玩家們分享體驗感受、交流解謎心得,不少人追著詢問新線路更新進度,還有玩家刷遍所有線路后,不愿錯過每一場限定活動;回訪的反饋中,既有發(fā)現隱藏彩蛋的驚喜分享,亦有對謎題描述、實景安全、文旅融合方面的誠懇建議。

今年國慶,孫文西路步行街煥新開街吸引百萬人流。其中,“HEA聚玩”推出的實景劇本解密游戲《時光偵探·懷表迷蹤》成為古城街景的一抹靚麗色彩,吸引游客超5000人次沉浸式打卡,在自發(fā)探索中了解香山歷史文化故事,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一波討論熱潮。
可見,這些精心設計的線路和活動,正讓越來越多人與中山這座城市結下“獨家記憶”,也成為中山文旅一個新的“引流密碼”。蘇綺珊透露,不少外地游客添加客服咨詢時,總會順帶問起“哪里吃飯地道”“住在哪兒方便”“晚上還有什么可玩”。他們大多是奔著“玩城計劃”專程而來,到了中山才做攻略?!艾F在很少有‘特種兵式’打卡了,更多人偏愛體驗式游玩,有人為旅拍去一座城,有人為美食來中山,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是為體驗這種有趣的文旅線路而來。”她說。

談及未來,“HEA聚玩”團隊一方面計劃推出《南洋情書2》,延續(xù)經典線路的文化內核;另一方面,突破城區(qū)局限,把游戲化文旅線路拓展至中山鄉(xiāng)村。“近幾年鄉(xiāng)村文旅發(fā)展很快,這是難得的機遇。很多村落有豐富的故事,但缺乏長期專業(yè)講解人力,我們的游戲化線路能實現‘隨到隨玩’,讓更多人自主了解鄉(xiāng)村文化。”蘇綺珊坦言,團隊希望得到政府、企業(yè)、商鋪等多方支持,推動“玩城計劃”覆蓋全中山,同時深入挖掘、汲取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內涵,最終助力城鄉(xiāng)文旅資源實現“可玩、可學、可帶動經濟效益”。
【編導】羅楊鴻 方馨娉【采寫】方馨娉【攝制】羅楊鴻【封面設計】陳思理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