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微涼,岐江之畔。當國慶的歡歌遇見中秋的明月,煥然一新的中山市孫文西路步行街披上了時代華裳。從10月1日至8日,這條百年老街化作一座沒有圍墻的開放式劇場,一場持續(xù)八晝夜的街頭藝術(shù)盛宴在此上演。在中山市委宣傳部指導、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與市文聯(lián)統(tǒng)籌、石岐街道辦事處支持下,中山文藝家自覺集結(jié),以音樂、舞蹈等多元藝術(shù)形式,共同繪就了一幅情暖香山的文化長卷。

國慶假期,月上煙墩音樂會在孫文西路步行街舉行(資料圖片)。記者 余兆宇 攝
藝術(shù)星火點亮老街新韻
舞臺無處不在——從大廟下平臺到127號平臺,從慶隆廣場延伸至思豪大酒店,文藝工作者的身影猶如躍動的音符,串聯(lián)起百年商街的藝術(shù)脈絡(luò)。為了讓演出貼合老街氛圍,大家提前調(diào)試樂器、調(diào)整編曲風格,減少激昂電聲,增加適配騎樓空間的弦樂與民樂;演出間隙,有人蹲在臺階上核對曲目順序,有人幫同伴整理演出服,忙碌的身影里滿是專注。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能完成如此密集的公益演出,雖累但很開心驕傲?!?0月14日,參與活動組織協(xié)調(diào)的文藝工作者坦言,所有同伴都帶著“舍小家為大家”的熱忱,有人推掉了家庭聚餐,有人放棄了出游計劃,這份付出讓大家都感受到沉甸甸的成就感。
文藝家們以赤忱之心與精湛技藝,為老街注入煥新蓬勃的藝術(shù)生命力。開場時,《我和我的祖國》的磅礴旋律與《平湖秋月》的婉轉(zhuǎn)曲調(diào)交織,順著騎樓廊柱流淌;《步步高》的喜悅、《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悠揚,日夜縈繞在老街巷陌。有人深情演繹《燈火里的中國》《幸福中國一起走》,熟悉的旋律引發(fā)觀眾跟著輕聲和唱;“香山之子”組合成員整個假期無休,在慶隆廣場首演原創(chuàng)作品《岐江情》時,有小朋友跟著旋律哼唱,他們便蹲下身與孩子互動,還把麥克風遞到小朋友嘴邊;閑暇時,他們又在步行街即興演唱《咱老百姓》《我的中國心》,更趁著間隙在香山劇場錄制獻禮新作《為萬世開太平》。
“市民們紛紛駐足欣賞、拍攝小視頻,還會主動過來合影,這份熱情與認可是我們最大的收獲,也更堅定了用文藝服務城市的信念。”“香山之子”組合成員謝付川動情地說。
10月2日與8日晚的演出更是高潮迭起,十余位文藝家接連獻上《舉杯吧朋友》《天路》《遇見深中》《敢問路在何方》等經(jīng)典作品?!澳芤愿杪暈椴叫薪种匮b開業(yè)添熱鬧,見證中山的城市新風景,這是特別珍貴的經(jīng)歷?!眳⑴c演出的文藝家衛(wèi)偉感慨。歌聲所至,游人如織的街巷瞬間化為沉浸式劇場,掌聲此起彼伏,滿是對和美中山與繁榮祖國的深情禮贊。

國慶假期,中山文藝工作者為市民游客獻上多場精彩演出(資料圖片)。記者 余兆宇 攝
當《我的中國心》《愛我中華》在百年騎樓間回蕩,市民游客眼中閃爍的認同感特別動人。此刻,傳統(tǒng)民謠與時代金曲的交融,正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最生動的詮釋。
志愿星光匯聚成河
這場盛宴的華彩樂章,從來不是少數(shù)人的獨奏。即便因臺風導致10月4日、5日演出臨時取消,仍有文藝志愿者早早趕到集合點:有人抱著樂譜架,有人提著音箱,原本的戶外演出沒法進行,大家就圍著騎樓的長椅排練,《月半小夜曲》的旋律在空蕩街道里輕輕飄著,路過的居民停下腳步,隔著幾米遠靜靜聆聽,還會輕聲鼓掌;有人帶著粵劇唱本,和同伴反復打磨《賣荔枝》《帝女花》的唱腔,力求呈現(xiàn)最地道的嶺南韻味。
剛從全國群星獎決賽載譽歸來的文藝志愿者,來不及倒時差就投入排練。為了適配老街的慢節(jié)奏,他們特意把廣場舞動作改得更輕柔,排練時反復調(diào)整隊形,確保每個轉(zhuǎn)身、每個抬手都能與騎樓的光影呼應,最終用一支原創(chuàng)廣場舞《彩云追月》,讓市民領(lǐng)略到國家級水準的藝術(shù)風采。還有不少文藝志愿者主動承擔起后勤工作,幫著搬運設(shè)備、引導觀眾,用細碎的行動織就了這場全域覆蓋、形式繽紛的文化志愿圖景。
當《映山紅》的深情旋律拂過斑駁磚墻,當《平湖秋月》的清雅音符融入岐江粼粼波光,藝術(shù)與百年街巷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對漫步的游客而言,這是轉(zhuǎn)角邂逅的驚喜——一段熟悉旋律讓老街游覽多了詩意記憶;對煥新的城市而言,這是文化生命力的鮮活灌注——老建筑因藝術(shù)浸潤重煥情感溫度,城市夜經(jīng)濟因文化滋養(yǎng)更顯蓬勃生機。
月華流轉(zhuǎn),樂聲漸歇。八晝夜的街頭藝術(shù)盛宴雖已落幕,但志愿精神的光芒恒久鐫刻。中山市文藝家們以街頭為舞臺、以藝術(shù)為炬火,照亮了百年老街的新生之路,更詮釋了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與文化自覺:有人放棄假日團聚,提前三天準備演出服;有人白天上班,晚上下班直奔排練現(xiàn)場,常常忙到深夜;還有人特意把樂器搬到老街試音,只為找到最貼合騎樓聲學效果的演奏位置。
沒有轟轟烈烈的口號,只有默默付出的行動:有人用樂器傳遞情懷,有人用舞姿點亮街巷,有人用歌聲連接你我,有人用堅守保障演出……萬千星光匯聚成河,讓煥新的孫文西路在文化滋養(yǎng)中澎湃著不息的生命力。這份自覺、奉獻、共享的文化品格,恰是偉人故里最深厚的精神底蘊,也將伴隨岐江的潮聲,久久回響。
記者 柯頌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