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乃剛展示收藏的瓷器。
古鶴村是岐澳古道上的重要驛站。
古鶴村岐澳小館。
三年前,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第六屆主席、中山市收藏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余乃剛把古鶴村古鶴下街緊挨著瀾海鄭公祠旁的舊廠房改造成一間藏品陳列館,展示自己30多年的藏品,向公眾免費開放。時光流逝,如今,岐澳小館成了很多游客的打卡點。
余乃剛和妻子也把家從城區(qū)搬到了這里,過著一種安靜閑適的生活。面對懷著好奇踏入陳列館的游客,他們熱心地介紹藏品的特點和故事,給他們倒上一杯熱茶,有時候還跟他們分享新鮮出爐的三鄉(xiāng)茶果和當季水果。從上世紀90年代在古鶴“尋寶”,到把藏品安頓在古鶴,余乃剛希望更多人通過藏品了解歷史、走進歷史。20年間,他還陸續(xù)將大量的藏品捐到省內(nèi)外的博物館、檔案館,他說,收藏的至高快樂是分享,讓更多的觀眾看見藏品的歷史文化價值是藏品最好的歸宿。
一只花瓶開啟收藏生涯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祖國大地,濱海城市中山處處涌動著蓬勃向上的氣息。余乃剛說,那是一個人人熱愛學習、努力上進的時代。20多歲的他當時在中山工人診所做總務(wù),但他想做一個有專業(yè)技術(shù)的人。他申請去藥房抓藥,并努力學習中醫(yī)藥知識。他如饑似渴地補課——看專業(yè)書籍、在家種植中藥材、上山采藥,陸續(xù)考取了中藥士、中藥師、執(zhí)業(yè)藥師。在這期間,他辭職自營藥店,主要銷售中藥材。他一邊學習中醫(yī)藥知識一邊經(jīng)營藥店,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藥店一開就是20多年。
進入收藏界是偶然也是必然。1991年,余乃剛位于城區(qū)的房子要裝修,他不想裝修得俗氣,在市場上一眼相中了一個古舊的花瓶。這一清朝中期青花人物故事圖雙耳瓶,有約半米高,瓶身繪有蒼松和石頭,身著古裝的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它并不昂貴,但這成了他收藏的起點。余乃剛一直保留著它,見證了他30多年的收藏歷史。
一旦進入了收藏領(lǐng)域,余乃剛就停不下來,他再次發(fā)揮了愛鉆研愛學習的特長。2000年之后,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收藏和研究藏品這一塊。一旦迷上了收藏,就有看不完的藏品,學不完的知識。在他看來,只有不停地學習、總結(jié),才能在積累中變得專業(yè)。他與業(yè)內(nèi)行家交流,看老專家的書籍、經(jīng)典藏品、名家私藏,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眼力。他還到山東、陜西、廣東等地參加了多期專題培訓(xùn)班,和學員們到知名古玩市場調(diào)研等,不斷提升專業(yè)水平。
在持續(xù)的學習中,余乃剛深深感受到了古陶瓷穿越時空的魅力,他對它們情有獨鐘,并成長為這方面的專家和藏家。他欣賞著它們,仿佛回到它們誕生的那個時代。他說,古陶瓷蘊藏著某個時代的審美,也是某個時代文化、經(jīng)濟、民俗的代表,他希望能夠保留這份歷史文化記憶。漸漸地,他收藏的門類越來越多,也樂此不疲。余乃剛說:“當你覺得在做一件快樂的事,便不會覺得辛苦。當把愛好變成了事業(yè),每天工作多少個小時,都是在享受。”
為了便于接待更多外地的藏友,余乃剛于1999年開辦了“魚米之鄉(xiāng)”餐廳,餐廳裝修的一大亮點就是他收藏的古舊家具和擺件。古色古香的餐廳里升騰著人間煙火氣,成了餐飲業(yè)一道獨特的風景。
希望更多人了解岐澳古道歷史
古鶴村對于余乃剛來說并不陌生。上世紀80年代,古鶴村就是他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之一。家里很多親戚在珠海,他經(jīng)常要路過古鶴村。改革開放后,港澳及國外客戶對國內(nèi)古舊家具的追捧催生了強大的市場需求,古鶴因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在上世紀90年代已逐漸成為國內(nèi)最大的古舊家具集散地。
30多年來,喜愛收藏的余乃剛走過村中每一條巷道,淘回無數(shù)“寶貝”;仿佛冥冥之中的安排,30多年后,他選擇在古鶴村建一間陳列館。他說:“古鶴村是岐澳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岐澳古道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帶,而這段歷史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我想在這里做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借助個人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余乃剛對這段歷史非常自豪,他說香山近代史上誕生了相當多的名人,他們是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這與香山人向海而生有關(guān),而岐澳古道作為一條連接內(nèi)地與澳門的交通要道,在其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中山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余乃剛言語之中流露出對古鶴村的喜愛。他認為正是由于岐澳古道的“加持”,古鶴村才有了豐富的歷史底蘊,加上其遠離城區(qū),得以保留了許多重要的歷史記憶,中山人應(yīng)該重新認識古鶴村?!氨绕疬@段歷史,我的藏品只是小小的代表,所以取名‘小館’。”余乃剛補充道。
岐澳小館門口就是林則徐、鄭觀應(yīng)、孫中山曾走過的岐澳古道石板街。陳列館前身是一家服裝工廠,因為合同到期搬走了。余乃剛看中了這里,他將破舊的廠房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成古色古香的私人展覽館,之后,將多年收藏的陶瓷、香具、沉香、古家具、老建筑構(gòu)件和擺件精心陳列,加上綠植的巧妙點綴,讓陳列館移步換景、可親可感。他會不定期地更換藏品和陳列,希望給觀眾以新鮮感。余乃剛很自信:“來五次你也看不完?!彼M嗄贻p人走進這個空間,了解歷史。
收藏的最大快樂是分享
岐澳小館有200多平方米,于2022年正式開放。村民路過常常懷著好奇走進來,東看看西瞧瞧,他們會因為看到一件似曾相識的物品而開心地聊起往事,還有村民從家里拿來一只用過的茶壺送給他,余乃剛笑著說,他們大概也都知道我這里擺的都是過去的東西。他每每看到游客特別是年輕人入館就很開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傳統(tǒng)文化,文化的傳承正要依靠他們。為了給藏品找到更好的歸宿,早在20多年前,余乃剛持續(xù)向省內(nèi)外博物館捐贈藏品,在他看來,收藏最大的快樂是分享。
如今,余乃剛每天澆花、寫字、欣賞古玩、接待朋友,在這里流逝的每一刻都那么充實。特別是每天傍晚,夕陽透過鑲著五彩玻璃的窗戶照到屋內(nèi),屋內(nèi)的藏品打上了各種顏色的幻彩,他看著這些景致,總也看不夠。有游客興奮地進來拍照,擺弄出各種姿勢,他很開心有人能欣賞這種景致,也常常向懷著好奇走進館內(nèi)的觀眾講解每一件器物背后承載的文化。
8月17日下午,岐澳小館里香氣氤氳,助力“百千萬工程”香道文化交流會暨中山市收藏家協(xié)會南部活動基地掛牌儀式在這里舉行。余乃剛把收藏的香具拿出來和藏友們一起鑒賞、交流。岐澳小館里經(jīng)常舉辦此類藏品鑒賞、講座活動。余乃剛說,岐澳小館是一個平臺,希望能夠聯(lián)動岐澳古道上中、珠、澳三個重要城市共同舉辦不同主題的聯(lián)展、雅集、講座,將藝術(shù)融入生活,將岐澳古道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分享和傳播出去。
記者 黃啟艷 廖薇 易承樂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